取消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米乐·M6 新华社西安1月27日电 题:拧成一股绳 做香“一锅饭”——“关中第一村”袁家村节前见闻
新华社记者王泽昊
春节渐近,陕西礼泉县袁家村被浓郁的年味紧紧包裹,这些天通往这个小村庄的人流、车流源源不断。记者融进人群朝村子走去,满街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,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。
同行的一对年轻夫妇,打扮时髦,边走边环顾四周拍着视频,好似踏进一片新天地。“我们是从上海来的,早早地就订了这里的民宿,今年春节就在袁家村过了,体验一把地道的关中年味。”攀谈间,两人流露出格外的欣喜与好奇。
袁家村,因其品类众多的关中美食和民俗体验出名,被誉为“关中第一村”,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打卡,尤其春节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。
袁家村村民敲锣打鼓迎新年。(受访者提供)
这是记者第三次到访,但当踏入“袁家村”高大古朴牌坊的那一刻,迎面而来的“关中风情”仍会拨动心弦。
放眼望去,明清式砖木古建的民居纷纷贴上了春联、挂起了灯笼,错落有致的青砖灰瓦木椽房檐下,挂满了一串串红辣椒和金黄的玉米,热烈中含着一份质朴;散落四周并摆放规整的石碾、拴马桩等也贴上了大大的福字,一下子把关中传统农家年具象化。
关中特色小吃是袁家村的金字招牌。
走进小吃街,一街两旁卖吃食的商铺门头打出各色招幌,写着热甑糕、粉汤羊血、锅盔……油泼辣子的鲜香混着各类糕点的甜香,挑动着食客的味蕾。一家名为“厚德麻花”的店门口排起了长龙,新鲜出锅的麻花成为众多游客的抢手货。前店后厂的醋坊、油坊、豆腐坊等门前游客亦是络绎不绝。
这是袁家村的辣椒坊。新华社记者王泽昊 摄
“岐山臊子面、乾县豆腐脑、西安羊肉泡馍……这些关中传统美食都能在这里品尝,大家可以多留点肚子慢慢转。”兰兰五香干馍店老板刘小兰一边耐心给游客打包干馍,一边推介美食。
这家干馍店门口木质牌子格外引人注目,上书“面粉来自袁家村面坊,菜籽油、调料均来自本村作坊,传统工艺,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剂……”
漫步袁家村,几乎每家店铺门前都挂着类似的牌子,详细标明食材的来源以及联系方式。
不同于那些风景旖旎、历史悠久的村落,袁家村缘何能常年保持现象级的火热?这小小的“誓言牌”点出了背后的逻辑——品质。
自2007年转型走上乡村旅游发展道路,从最初零星的几家农家乐,发展成为赫赫有名的关中印象体验地,袁家村的业态不断丰盈,对食材的把关却一直不变。
“不论是辣椒面、菜籽油等调料品,还是端上桌热气腾腾的臊子面、卤肉等,村里所有吃食的原材料由村集体集中采购,统一供应,实行闭环管理。”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琪说,“真材实料,加之地道的手艺,游客肯定爱吃。”
全村“拧成一股绳”才能做香“一锅饭”。像酸奶坊、咖啡店、酒吧、民宿等各类商铺,都有村集体力量做支撑。袁家村62户村民全部参与30多家农民股份合作社,形成了“人人参股、户户分红”的发展格局。
“有了合作社稳定的分红,我们多元化经营才敢迈开步子。”38岁的袁旭,投资300万元把民宿彻底翻新,营业近一年来累计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。“民宿收益再加上村里分红,一年下来我家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。”
袁家村的“关中味道”日益飘向更远。近年来,袁家村开始作为品牌走出去,除了在陕西开设17家城市体验店,还在青海、山西、河南等地建设了袁家村地域民俗体验景区。
袁家村的小吃街。新华社记者王泽昊 摄
除了美食的狂欢,袁家村还注重将民俗元素赋能乡村旅游,在康庄老街,汇聚了纺织、皮影、木版年画等非遗店铺,游客穿梭其中可以体验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春节期间,袁家村还有一项一如既往的重头戏——关中社火、舞龙舞狮、唱大戏、皮影戏等民俗演出,让游客们一饱眼福。
“与其说袁家村是在售卖美食、非遗,不如说是在售卖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。”来自湖南的张先生感叹道。
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袁家村依然车水马龙。村口处装扮华丽的大舞台已布置就绪,除夕夜的千人火锅宴,静待村民与游客的欢聚,开启蛇年的新希望。